跳至主要內容

中大醫學院、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及香港科技園公司合辦「微生態峰會2023」 打造香港成亞太區腸道微生態新醫藥樞紐

(香港,2023年 1 月 13 日)—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MagIC),以及香港科技園公司今日於科學園合作舉辦「微生態峰會2023」。峰會雲集20多位腸道微生態科研領域的國際頂尖學者及醫療產業人士,探討利用腸道微生態科研的高速發展,打造香港成為這項新醫藥產業的亞太區樞紐。

腸道微生態的臨床應用

腸道內有一億個神經元,比脊髓上的神經元還要多,因此腸道又被稱為「人體第二個大腦」。最新醫學研究發現腸道細菌產生的神經遞質不單影響腸胃功能,很多健康問題例如免疫力、敏感、肥胖、結腸癌、自閉症、抑鬱症及腦退化等也與腸道微生態息息相關。因此腸道微生態勢將成為預測疾病的新一代診斷工具。

嶄新醫療科技令腸道微生態的應用取得重大突破。最近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批准把腸道微生態轉化成口服藥物,治療可致命的難辨梭菌感染。中大醫學院亦成功研發偵測大腸瘜肉及早期腸癌的細菌基因標記,並在本地市場推出。隨着生物科技起飛,新一代益生菌將有助治療結腸癌、糖尿病、肥胖、自閉症和腦退化等疾病。

中大醫學院是研發應用腸道微生態的先驅

中大醫學院匯聚世界級的腸道微生態專家,一直領導全球腸道微生態的科研發展。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MagIC)札根香港科學園,滙聚國際專家人才的樞紐,與香港科技園公司及其生物醫藥生態圈攜手推動相關轉化研究。

作為亞太區唯一一所得到英國專家認可的腸道菌移植(FMT)中心,中大醫學院自2015年起已進行了近550宗FMT治療,這數字更是歐洲17個中心總和的三分之一,足見本港有經驗、知識、技術和專才成為開發腸道微生態新醫藥的亞洲龍頭。過去20多年,中大醫學院研發的多項非入侵性消化道癌症的生物標記已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批准。團隊的研發管道包括診斷自閉症、長新冠、克隆氏症等。團隊亦自2019年起,與內地多間醫院建立網絡,收集全球最大規模、涉及 10萬名母嬰的樣本庫,以瞭解初生嬰兒的腸道微生態對健康的影響。

香港有條件成為亞太區腸道微生態新醫藥產業樞紐

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教授表示:「香港絕對有條件成為腸道微生態新醫藥產業的亞太區樞紐,因為我們有國際級科研人才、先進技術及知識產權保障。而腸道微生態的市場年複合增長率(CAGR)高達百分之三十至四十。我們呼籲政府加快推動粤港澳大灣區的新醫藥認證,香港應連同大灣區建立區域性的藥物監管及認證中心,用以審批三地的新藥物研發。相信這個法定機構能有效吸引醫藥企業及人才,把香港打造成新醫藥創科樞紐。」

港府近日推出『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就土地、人才和資金等各方面提出發展策略,足見現在是推動『官產學研』合作的關鍵時機。我們亦提倡在河套區提供土地建造現代版『挪亞方舟』,用作儲存數量龐大的腸道微生態生物樣本。」

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黃克強表示:「我們很榮幸與中大醫學院、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合辦這次的『微生態峰會』,將香港於腸道微生態研發領域的科研成就推廣至大灣區甚至亞太區。科技園公司一直與『官產學研』各方緊密合作,為科研人才提供全面的生態圈支援,協助他們將醫療科研轉化,從實驗室走向臨床應用,造福人群。在過去五年,科學園內的生物醫藥公司從50家,增加至目前約180家,反映醫療科技市場持續發展。

我們將會把握國家『十四五』規劃及港府《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機遇,善用香港國際化優勢,支援更多創科企業『引進來、走出去』,做好連通內地與世界的橋樑 。」

「微生態峰會2023」舉辦多場座談會,由來自世界多國的重量級學者和醫藥企業領袖,討論如何把握腸道微生態新醫藥產業的發展機遇。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中大學生團隊揚威亞太機械人大賽 代表香港再度摘冠

(香港,2022年9月4日)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工程學院機械人團隊於8月21日出戰「亞太廣播聯盟機械人大賽2022」線上比賽,力壓來自世界各地的強隊,第二次為香港奪得金牌獎座,可見中大在機械人及創新教育達世界頂尖水平。 中大機械人團隊早前於香港科技園公司(科技園公司)主辦的「全港大專生機械人大賽2022」奪冠,取得代表香港出戰「亞太廣播聯盟機械人大賽」(又名亞廣聯亞太地區大學生機械人大賽)的資格。是項國際賽事由2002年創辦至今,中大團隊已五次(2016、2019、2020、2021及2022年)代表香港晉身決賽,2019年更成為首支贏得冠軍的香港隊伍。今屆賽事於印度新德里以線上形式舉行,雲集12個國家及地區合共13支大專院校勁旅。 中大工程學院院長 黃定發教授 表示﹕「中大工程學院一直致力培育新一代專業人才,再次揚威地區和國際大賽是一眾學生對機械工程設計努力不懈的成果,更加印證香港工程教育已達到世界級水平。學生勇於接受挑戰,並以創新方案提升機械人的功能及表現,我對此引以為傲,並冀盼中大工程學生繼續突破自我,追求卓越。」 中大機械人團隊隊長、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畢業生 葉俊華 ,已先後五次帶領師弟妹出戰亞太區大賽。他對奪冠感到喜出望外,認為是隊友努力不懈的成果。他表示:「團隊的每位成員對機械人編程和設計都充滿熱誠。雖然過程中,我們經歷過多番測試失敗,隊員間又有意見分歧,但各隊員仍不眠不休、全力以赴調整機械人的速度和穩定性,大家的目標一致,培養出的默契和友誼難以言喻。」  香港科技園公司 STP Platform 總監 霍露明博士 表示:「香港中文大學機械人團隊的佳績,展示香港大專生極具創科潛能。香港科技園將繼續與本地世界級的高等學府攜手培育未來領袖,為香港創科生態圈的發展作出貢獻。」 改良機械設計為致勝關鍵 今屆大賽的主題為「神速之塔」,靈感源自印度南部的傳統遊戲Lagori。各參賽隊伍需設計兩款機械人並分成兩隊——進攻方及防守方。當中大作為進攻方時,需於限時內擲球擊倒並重疊由海綿色塊組成的「Lagori」圓塔,分數以成功擊倒並重疊的海綿色塊數目計算。當敵隊作為進攻方,而中大作為防守方時,中大隊伍需擲球攻擊放置在場內四個不同方位柱子上的球,成功撃倒所有球,可縮短敵隊重疊色塊的時間。 中大團隊今次致勝的關鍵是成功改良機械人的設計。他們利用

工總和科技園合辦首屆「工業 X 創科體驗之旅」 為新興產業孕育創科人才

 (香港,2022年8月16日) —  香港工業總會(「工總」)及香港科技園公司(「科技園」) 合辦首屆「工業 x 創科體驗之旅」,帶領逾30名本地中學生走進結合科技、 創意和新產業的環境,展開一次別開生面的難忘暑假之旅。 學生將一連四日參觀工總、科學園及創新園, 並於夥伴企業親身體驗創科相關工作, 深入認識香港新興產業的最新發展和機遇, 激發他們對創科的興趣和擴闊視野, 準備未來升學及就業的生涯規劃。 這次體驗之旅由信和集團贊助, 並由保良局生涯規劃及理財教育中心擔任合作夥伴, 共30間工總成員企業, 以及位於科學園及創新園的科技園夥伴企業參與活動, 為學生提供行政人員「工作影子」(executive shadowing)體驗、職場參觀及實地工作機會, 以及擔任學生導師,共同努力培育未來棟樑。 活動開幕禮今天於工總圓滿舉行, 由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副局長梁宏正先生與各企業代表, 共同見證學生展開不一樣的體驗之旅。 工總兼科技園主席查毅超博士表示:「香港要成為國際創科中心, 人才是不可或缺的一環,而且需要長期投入培育。 科技園和工總願意肩負起培育本地人才的使命, 透過具教育意義的活動, 讓學生早在求學階段時親身接觸工業和創科,實地了解行業的工作, 和從工業家、創科人士的經驗分享中獲得啟發。 我相信四天的活動能讓他們感受到香港創科及工業界有無窮的可能性 ,有助他們規劃前途。未來,他們可以加入創科工業生態圈, 運用創意發揮潛能,締造更繁榮和更具競爭力的香港。」 信和集團副主席暨香港創新基金主席黃永光先生表示︰「 香港邁向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發展, 創新是開啟成功和可持續發展的鑰匙,培養優秀人才尤其重要。 香港創新基金致力建構全面創科生態系統,照顧各界需要。 我們衷心感謝合作夥伴香港工業總會及香港科技園公司舉辦體驗之旅 ,饒富意義,並期望年輕創業家汲取實用知識, 為未來發展做好準備。」 活動的閉幕畢業儀式將於8月19日舉行, 屆時學生和企業代表會分享參與活動的得著和感受。 為培育新一代的工業及創科人才,主辦機構期望未來舉辦更多「工業 x 創科體驗之旅」,為本地學生創造更多接觸新興產業的機會。 科技園及工總會繼續攜手,吸引不同背景及經驗的人才加入創科, 建構一個多元及生氣勃勃的創科及工業生態圈。 資料來源 : https://www.hkstp.org/zh-hk/ press-r

6月外匯儲備資產減177億美元

金融管理局公布,6月底官方外匯儲備資產為4,473億美元,較5月底減少177億美元。   此資產相當於香港流通貨幣約六倍,或港元貨幣供應M3約43%。   6月底並無未交收外匯合約。 http://dlvr.it/STY7FZ